目录
一、发展基础 1
二、总体要求 5
(一)指导思想 5
(二)基本原则 5
(三)主要目标 6
三、重点任务 7
四、保障措施 22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以工程全寿命期系统化集成设计、精益化生产施工为主要手段,整合工程全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实现工程建设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的建筑工业化。为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建标规〔2020〕8号)《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冀建节科〔2021〕3号),推动我市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以新型建筑工业化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依据《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十四五”规划》《河北省新型建筑工业化“十四五”规划》《秦皇岛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2020-2025年)》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秦皇岛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为“十四五”时期加快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筑业实现新发展。坚持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建筑业,持续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为建筑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持续加强,累计完成产值1030.75万亿元,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一级总承包资质达到23项,1家建筑业企业上市,实现“零突破”。
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制定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技术指南,培育掌握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企业,成立秦皇岛市BIM中心,组织实施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设计中应用,通过数字化设计手段推进建筑、结构、设备管线、装修等多专业一体化设计,提升设计水平。
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全市预制混凝土构件、钢构件设计产能分别达到71.80万立方米、11万吨,装配式装修部品部件产能满足本市建设需求,企业数量和设计产能位居全省前列,除满足我市需要外,还向北京、天津等地供应预制构件。培育2个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3个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条基本完善,初步形成了研发、设计、构件生产、施工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
装配式建筑稳步推进。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推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推广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推进建筑全装修。2020年我市获批国家第二批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卢龙县获批省装配式建筑示范县,抚宁区、秦皇岛开发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全市新建装配式建筑194.27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占比达到34.83%,超额完成省下达25%的目标任务。
建筑品质不断提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落实《河北省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编制市、县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2021年达到100%,其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达到70%,名列全省第一。
大力发展近零能耗建筑,在全国建成第一座居住建筑,截至2021年,累计建设58.92万平方米,涵盖居住、办公、学校建筑形式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信息与建筑加快融合。推进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降低招标投标交易成本。研发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推进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融合,有效推动日常工作程序化和标准化。
组织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全面执行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总承包招标文件示范文本,在装配式建筑中大力推动工程总承包。推动全过程工程咨询发展。
建设科技不断发展。组织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高校院所积极开展装配式建筑和装配化装修相关课题研究,承担住建部“工业化建筑设计关键技术研究”、“BIM在钢结构虚拟预拼装及物流管理中的应用”、“预制装配式钢结构工业化集成建筑(绿筑GBS)体系开发”、“钢结构交错桁架体系关键应用技术研究”等重大课题,取得多项专利技术;参编一系列国家、省、行业相关标准、图集、工法、导则,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广泛推广的价值,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积极打造特有的装配化装修技术体系,打通装配式建筑最后一公里,我市装配式内装修产品技术研发、推广走在全省前列。
人才基础不断夯实。建立和完善了与装配式建筑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企业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培训模式,联合院校与协会建立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目前拥有2个实训基地。培养了一批专业知识丰富、实干能力强、操作规范化的装配式建筑管理人员及产业工人。结合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技能大赛活动,举办全市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大赛和BIM技术职业技能大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累计培训建筑工人近千人次。
(二)面临的形势。
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省市高度重视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新型建筑工业化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建造”品牌,为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加快融合,为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为我市发挥区域优势、加快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我市“十四五”期间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设计标准化程度低,多专业协同和系统化集成设计能力亟待加强;全产业链联动发展局面尚未完全形成,部品部件生产还没有形成标准化和规模化;建造方式相对落后,与先进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不够;建筑工人队伍不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专业人才支撑作用有待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升,前瞻技术储备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尚需突破。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为动力,以系统化集成设计、精益化生产施工为手段,以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为目标,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体系,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深度融合,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美丽秦皇岛贡献更大力量。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规划布局、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区域协同,一体发展。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机遇,优化全市产业布局,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建立全市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一体发展的格局。
节能环保,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行装配化绿色施工方式,推广精益化施工,注重能源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严格标准规范,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自主研发,开放合作。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大力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掌握新型建筑工业化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提升开放发展水平。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新型建筑工业化政策机制基本建立,建筑设计标准化和部品部件生产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建筑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信息化技术与建筑业加快融合,组织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加强,专业人才加快培育,新型建筑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25年: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00%,新建星级绿色建筑占当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比例达到70%以上。
——城镇累计建设近零能耗建筑不少于150万平方米。
——城镇新建装配式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50%以上。
——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排放量每万平方米不高于300吨,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排放量每万平方米不高于200吨。
三、重点任务
(一)科学谋划产业布局,优化部品部件生产。
1.打造“5395”产业体系。从工程项目全寿命期视角梳理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节点,深挖产业价值链,增强创新链,加强政府引导,鼓励企业参与,逐步构建和完善由5个项目阶段(咨询研发、集成设计、生产制造、安装建造和运营维护)、3个层级(项目阶段、细分行业、产品与服务)和95项核心产品与服务组成的“5395”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体系。
2.科学谋划产业布局。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新发展阶段,结合我市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发展实际,综合考虑地域空间、部品部件运输、服务半径,引导产能合理布局,全面统筹科学谋划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布局。支持卢龙县、抚宁区、秦皇岛开发区发挥产业优势,围绕科研、设计、生产、施工等全产业链发展,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支持海港区、山海关区、昌黎县、青龙县,利用现有产业基础,推动部品部件等相关产业提质发展。发挥海港区、北戴河新区在绿色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率先发展优势,示范带动作用,推进技术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强市场信息监测,定期发布部品部件产能供需情况,提高产能利用率。
|
| 发展优势:建筑设计、科研、咨询单位多、能力强,拥有一批建筑施工、部品部件、新型建材生产企业。发展重点:发挥人才、技术、资源优势,加强新型建筑工业化相关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重点推进系统性集成设计,推进高星级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高质量发展,推进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工作开展,推动智慧建筑、智能建造的研发和应用。 |
| 发展优势:拥有两家国家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装配式装修部品部件产业优势,技术创新基础强。发展重点:加强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和产品研发应用,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加强人才培养,技术推广能力建设,推进装配化装修部品部件集成化、模块化发展,逐步形成标准化、系统化供应体系,加强全过程BIM技术推广应用。推动智慧建筑、智能建造的研发和应用。 |
| 发展优势:拥有一批新型建材、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具有较强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基础。发展重点:加强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应用。加强钢结构建筑体系研究,推动钢结构构件智能建造和钢混结构体系研究和应用。加强装配式建筑外墙体系的研究和应用。大力发展近零能耗建筑产业。 |
| 发展重点:加强预制砼结构体系研究,形成产业规模,推进高性能门窗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应用。 |
| 发展优势:省装配式建筑示范县,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化发展。发展重点:深化新型建材聚集发展,完善集成化建筑部品。加强钢结构体系研究。发展集成卫生间、集成厨房等建筑部品。加强装配式低层住宅结构体系研发和应用。引导区域内部品部件企业有序发展和合理布局,形成产业规模。 |
| 发展重点:打造一批绿色建造系统化应用场景,在新建房屋建筑推广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新型建造方式,打造绿色、美丽新区。 |
3.推动构件生产标准化。编制市《装配式建筑标准化部品部件导则》,推进型钢和混凝土构件以及预制混凝土墙板、叠合楼板、楼梯等通用部件的工厂化生产,基本满足标准化设计选型要求,扩大标准化构件使用规模,逐步降低构件生产成本,建立以标准部品部件为基础的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生产体系。
4.完善集成化建筑部品。加强建筑部品集成化、模块化。推动装配化装修与工业化内装部品在设计和施工方面的衔接。利用我市在门窗、玻璃、装配式装修部品部件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引导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相关产品集成化发展,提高集成卫生间、集成厨房、整体门窗、干式地面、集成内隔墙等建筑部品的产业配套能力,逐步形成标准化、系列化的建筑部品供应体系。5.开展部品部件质量认证工作。按照国家和省对新型建筑工业化部品部件质量认证工作的安排部署和相关技术要求,开展质量认证工作,健全配套保险制度。将部品部件质量认证工作与部品部件标准化、系列化发展相结合,与工程项目设计和部品部件采购相结合,提高部品部件产品配套能力和质量水平。1.促进多专业协同。通过数字化设计手段推进建筑、结构、设备管线、装修等多专业一体化集成设计,提高建筑整体性,避免二次拆分设计,确保设计深度符合生产和施工要求,发挥新型建筑工业化系统集成综合优势。2.推进标准化设计。结合秦皇岛市构件和部品部件生产和安装技术发展,逐步实施从建筑平面到立面的标准化设计,推广少规格、多组合设计方法,以学校、医院、办公楼、酒店、住宅等楼层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建筑为重点,强化设计引领,推广新型工业化建筑体系。鼓励设计单位结合地域特色,合理选择结构体系。3.强化设计方案技术论证。贯彻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新时期建筑方针,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落实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标准化设计、工业化建造与建筑风貌有机统一的建筑设计要求,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在建筑设计方案审查阶段,加强对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设计要求落实情况的论证,避免建筑风貌千篇一律。4.推动全产业链协同。推行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建筑师负责制,鼓励设计单位提供全过程咨询服务。优化项目前期技术策划方案,保障生产、施工、运营维护各方的前置参与,统筹项目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全过程管理。引导建设单位和工程总承包单位以高质量建造和高品质建筑为目标,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享、系统集成和联动发展。1.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鼓励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工业厂房原则上采用钢结构建设,开展钢结构在商品住宅中应用的相关技术、标准、政策研究,加强钢结构装配式农房建设技术研究,积极推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和农房建设试点示范。完善钢结构建筑防火、防腐等性能与技术措施,加大热轧H型钢、耐候钢和耐火钢应用,推动钢结构建筑关键技术和相关产业全面发展。2.推广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推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住宅大空间灵活可变技术研究,加大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和消能减震、预应力技术的集成应用。在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宅中积极应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因地制宜推广应用预制内隔墙、预制楼梯板和预制楼板。完善适用于不同建筑类型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3.积极推动装配式绿色农房建设。支持各县区结合本地实际建设装配式绿色农房。鼓励引导发展民宿等产业、整体改建或部分改建的村庄,翻建农房采用装配式绿色农房技术方式建造。开展绿色农房政策、技术、效果宣传,提升百姓对装配式房屋建筑品质、宜居水平、节能减排的认知度、认同度,为我市规模化推进农户节能房建设打下良好基础。4.推进建筑全装修。装配式建筑、星级绿色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应全装修交付,鼓励建设单位采用菜单式和集体委托方式提供全装修成品房。逐步提高装配化装修比例,推广管线分离、一体化装修技术,推广集成化模块化建筑部品,落实《关于加强住宅全装修工作管理的通知》要求,提高装修品质,降低运行维护成本。5.优化施工工艺工法。推行装配化绿色施工方式,引导施工企业研发与精益化施工相适应的部品部件吊装、运输、安装等施工工艺工法,推广应用钢筋定位钢板等配套装备和机具,提升材料搬运、钢筋加工、高空焊接等环节的现场施工工业化水平。支持施工企业编制施工工法,加快技术工艺、技能队伍转变,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提高精益化施工能力。1.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河北省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条例》,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在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稳步提升星级绿色建筑规模,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筑、单体地上建筑面积大于5000平方米的公共建筑、海港区、北戴河区、山海关区、抚宁区、秦皇岛开发区、北戴河新区建筑面积大于5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昌黎县、卢龙县青龙县建筑面积大于10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按照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建筑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单宗用地100亩以上、建筑面积大于20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鼓励超低能耗建筑和周边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建建筑按照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2.推进近零能耗建筑发展。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秦皇岛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推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加大近零能耗建筑推广力度,以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办公、学校等公共建筑和集中建设的公租房、专家公寓、人才公寓等居住建筑,无市政热源的建筑,原则上按照近零能耗建筑标准规划、建设和运行。开展零能耗建筑示范。3.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发展安全健康、环境友好、性能优良的新型建材,推进绿色建材认证和推广应用。探索建立绿色建材采信机制和绿色建材产品公共服务系统,发布绿色建材认证信息,畅通选用通道,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加大绿色建材应用力度,鼓励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工程建设项目和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中优先选用绿色建材产品,不断提高政府投资和使用财政性资金的新建工程采用绿色建材的比例。4.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益。加强预制构件质量管理,积极推行驻厂监造制度,加强对关键材料的监督抽查,探索构件生产企业备案管理、构件质量飞行检查等手段。加强部品部件进场、施工安装、节点连接灌浆、密封防水等关键部位和工序质量安全管控,强化对施工管理人员和一线作业人员的质量安全技术交底,通过全过程组织管理和技术优化集成,全面提升施工质量和效益,施行全过程质量责任追溯,确保装配式建筑建造质量。1.大力推广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大力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设计、生产、施工与运维全生命周期的应用,星级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应结合项目建设实际开展BIM技术应用。加大BIM技术推广应用政策研究,将BIM技术集成运用作为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基础条件,对于应用BIM技术增加的成本,合理纳入工程造价。2.加快应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和招标投标环节中的应用,提高建筑行业公共服务能力和监管效率。推动传感器网络、低功耗广域网、5G、射频识别(RFID)及二维码识别等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工地的集成应用,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监控管理、节能减排和智能建筑中应用。鼓励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预制构件生产、储存、运输、安装等全过程的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实现全过程质量责任可追溯。3.推广智能建造技术。探索建立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开展生产设备、施工设备的智能化升级,鼓励应用建筑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智能移动终端等智能设备。支持研发和建设钢结构构件智能制造生产线和预制混凝土构件智能生产线,提高智能构件生产质量和精度。推广智能家居、智能办公、楼宇自动化系统,提升建筑的便捷性和舒适度。1.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推进工程总承包模式在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中的应用,政府投资项目、装配式建筑项目原则上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加快完善适应工程总承包发展的招投标、工程计价和工程管理配套制度。引导骨干企业提高项目管理、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能力,培育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提升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到2025年,培育不少于3家工程总承包骨干企业。2.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委托方多样化需求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引导企业建立与全过程工程咨询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和项目管理体系,培育具备勘察、设计、监理、招标代理、造价等业务能力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推动工程监理企业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管理体系提升现场控制能力,向“上下游”拓展服务领域,实现向全过程工程咨询领域的业务转型。在政府性投资工程和国有投资项目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3.探索工程保险和担保制度。逐步建立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和工程担保制度,探索在保障性住房、商品住宅等项目中开展试点。探索建立以银行保函和工程保险为主的投标担保、工程款支付担保、履约担保、建筑工人工资担保和质量保修担保制度。改进投标保证金递交方式,促进以电子保函替代现金保证金和纸质保函。强化监督检查,加大对工程担保保证人的动态监管,不断提升保证人专业能力,探索实施“差异化”担保,支持诚信企业发展,防范化解工程风险。4.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健全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等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实行全过程质量责任追溯,加强重点环节的质量管控,确保新型工业化项目的质量安全。强化政府监管责任,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和手段,推行“互联网+监管”模式,建立全市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管理服务平台,将项目设计、建造、运营维护、监管全过程纳入全市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全产业链监管服务平台统一管理。1.培育科技创新基地。鼓励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建立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新型建筑工业化相关领域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建设,围绕新型建筑工业化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研攻关。推动具备条件的建筑企业建立以建筑信息模型(BIM)为基础的数字化中心(实验室),支持底层平台软件及应用层软件的研发,保障数字化技术应用的质量和安全。2.加大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IM底层平台软件研发,围绕钢结构住宅围护体系、材料性能、连接工艺、检验检测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推进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核心技术研发,加强建筑机器人等智能建造技术产品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建筑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创新发展。3.培育专业化人才队伍。大力培养新型建筑工业化专业人才,壮大设计、生产、施工、管理等方面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协会和专家委员会的行业引导和技术支撑作用,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开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前沿技术和技能提升线上培训服务。弘扬“工匠”精神,大力培育产业工人队伍,鼓励行业、企业、院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筑工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促进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以人力资源为主要业务的供需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工程项目岗位需求信息,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建筑工人有序高效流动。建立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参与,共同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工作机制,编制全市新型建筑工业化年度发展计划,明确具体实施范围。各县区政府(管委)按照市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目标、任务要求和实施计划,制定本辖区年度实施方案。将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目标纳入政府相关考核指标体系,按年度对相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管委)进行考核与评估,由市建筑产业现代化领导小组定期检查全市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的落实情况,并定期通报。落实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在立项、审批、管理等各环节的支持政策。鼓励银行业机构发挥绿色金融服务产业经济发展政策,加大金融资源供给,积极创新绿色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对达到绿色建筑星级标准的装配式建筑等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给予绿色金融支持。将符合要求的装配式建筑等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纳入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各县区政府(管委)和市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落实管理责任,发改、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行政审批等部门在审查、审批、监管等环节严格把关;发改、自然资源和规划、财政等部门结合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形成齐抓共管,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发挥市绿色低碳建筑专家库专家作用,参与研究和制订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政策、发展规划。建立专家指导论证机制,加强对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进行技术论证。专家论证意见作为建筑项目享受优惠政策和超出现行规范标准的项目办理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备案的依据。制定新型建筑工业化人才引进计划,凡符合秦皇岛市引智要求的装配式专家人才,按照秦皇岛市有关规定享受相关待遇,为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强校政联合、校企联合,鼓励高等院校开设新型建筑工业化、BIM技术等相关课程,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加强宣传力度,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宣传装配式建筑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将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作为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的重要宣传内容,提高社会认知。建设新型建筑工业化产品、技术、设备展厅,作为科普宣传基地,让公众亲身体验新型建筑工业化对提升建筑品质的作用,为建筑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秦皇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室 2023年3月13日印发